2019年能力提高训练——说明文阅读 - 河南中考服务平台

河南中考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试卷 > 2019年能力提高训练——说明文阅读

试卷: 2019年能力提高训练——说明文阅读

0 43 0 全屏

2019年能力提高训练——说明文阅读


(一)

永恒之莲——长生草

    ①长生草是多肉植物中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它曾是被忽视的“草根阶层”,给人一种“摆不上台面”的印象。但是,现在它的魅力越来越大,形象越发高大上,已然成为美化环境的生力军。

    ②长生草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长生草原本生活在欧洲中南部的高山上,那里到处是贫瘠的碎石,山高风大。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它的叶片肥厚多汁,储存了宝贵的水和营养。叶片轮生,每株8~18枚,排列紧密。整个植株的形态与盛开的莲花相似。它的花是粉色系,呈星形。它通常通过侧芽繁殖,有的也通过叶心分裂繁殖。欧洲人见到这种像花朵一样的植物冬天也不凋落,而且繁殖得越来越多,认为它可以永生,于是取名“长生草”。

    ③长生草的进化历史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那时欧洲百姓开始把长生草从野外带回家园,用它美化环境。他们将长生草从石缝中拔下来,粗暴地扔到屋顶上。顽强的长生草就把根扎在瓦片间,长出一座空中花园。后来园艺家也关注到了这种神奇的植物,通过近百年的杂交培育,目前已形成400多个园艺品种除蓝色以外,彩虹中的其他颜色都能在长生草中见到,长生草的家族可谓异彩纷呈。中国早就引进了长生草,但仅限于极少的几个品种。近两年,更多的多肉植物玩家赴欧洲考察,拍回长生草的各种照片,于是长生草“圈粉”无数,各种新鲜的园艺品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走进寻常百姓家。

  ④那么,如何养好长生草呢?

  ⑤长生草在野外是生长在石缝中的,所以它的根需要透气。栽培时最好用泥炭、椰土、珍珠岩、烧剩的蜂窝煤碎渣等充分混合的土,这样的土透气透水。南方潮湿,大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北方干燥,则小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

    ⑥长生草的家乡没有大树遮阳,它只能全天暴露在阳光下,又饱受阵阵寒风。家庭栽培时,春、秋、冬这三个季节最好把花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保证长时间日照。在这样的环境中,长生草会展现出最美的颜色。夏季高温、高湿,对长生草是个考验,这个季节要避免它晒到直射的阳光,但又不能太暗,需要明亮的散射光。还要少浇水,因为空气湿润,土壤很热,过多的水会把植物闷死,可以在凉爽的夜间稍微浇一点儿水。如果长生草是超级大群生长的,就很难在特别潮湿的环境里生长,那么最好忍痛分株,否则容易腐烂。

    ⑦长生草容易染上根粉蚧(一种吸食根部汁液的白色小虫),可以用蚧必治、速扑杀、呋喃丹等药物灌根,但这几种属于高毒性农药,最好不要轻易使用。最安全的方法是把整盆土倒掉,清洗根部后,将它植入新土中。

    ⑧造景时可以将长生草群植在一起,形成—百花齐放”的壮观美景;也可以利用长生草侧芽繁殖的特点,打造长生草“瀑布”;还可以把它种在墙缝里、砖块间,欣赏它原生的姿态。

    ⑨长生草,是欧洲的老明星,中国的小新贵。永恒之莲,魅力无限。

    (选自《博物》,有删改)

1.文章②。⑧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长生草?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家琪的妈妈买来了长生草,并细心培植。夏天,妈妈担心长生草缺水,每天早晨都给它浇水。她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科学家们认为:“这基本可以证明,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微塑料”又是什么?它为何引发科学家频频关注,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

    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类。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颗粒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容易吸附海水中的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

    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作者:杨舒。有删改)

1.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2.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

                                                                                                                    

                                                                                                                    

3.“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

                                                                                                                    

                                                                                                                    

(三)

    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临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世界上地震短临预报的最高准确记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即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佘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着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填皂用于彼一时,如海城地震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后来的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地震。

    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不被打乱。如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样的战战兢兢,不知该如何是好。

    地震预报属于危机管理范畴,就必须纳入危机处理的轨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所有的科学难题都解决了,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1.为什么地震预报很困难?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2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目前,世界上地震短临预报的最高准确记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