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 河南中考服务平台

河南中考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试卷 >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试卷: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0 504 3 全屏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本卷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师/            烂/私枉法            笑大方/心旷神

  B.踉/悲            竹难书            眼花乱/穷困

  C.放            栩如生            犊情深/中流

  D.丽/            喉/细嚼慢            苗助长/旗息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濒临            笨拙            爆发户             断壁残垣           冥思苦想

  B.酣畅            讹诈            冰激凌            嘎然而止            大材小用

  C.信札            练达            挡箭牌            得天独厚            防微杜渐    

  D.喧闹            执拗            催化剂            老生常谈            刚愎自用

3.古诗文默写。(共8分)

  (1)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                                        

  (4)自古以来,诗人以“酒”入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以“                                        ”表明酬答友人、借酒振作的心志;在《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以“                                        ”抒发军功未成、归家不得的惆怅。

4.名着阅读。(任选一题作答)(共4分)

  (1)不少文学作品写到了伟人、英雄的弱点,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从你所阅读的名着中选一个人物为例,进行分析。

 

(2)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春分是农事播种的节气,与乍暖还寒的惊蛰节气不同,                    ,因此民间有“冷惊蛰,暖春分”之说。天气变暖,意味着农忙季节的开始,农谚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东汉崔突在《四民月令》中就说,仲春二月,可以把树枝埋在土里,令其生长,还可以种地黄等。至于种植何物需要根据气候、水土条件而定。我国地域广阔,②                    ,播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

    ①比高温更火热!第二届“小小朗读者大赛”今起报名(2018年6月1日搜狐网)

    ②“园林中的朗读者”以诗意文字叩响新年的大门(2018年1月4日百度网)

    ③青岛公交集团隧道巴士公司开展公交“朗读者”活动(2017年5月16日大众网)

    ④ ‘美中国话·人人都是朗读者”活动报名(2018年7月28日搜狐网)

    材料二  近年来称霸荧屏的综艺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让《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等王牌综艺节目黯然失色。与有着紧张的竞技感、鲜明的任务主线、激烈的肢体动作和密集笑点的娱乐性“快综艺”不同,《朗读者》等被人们视为文化类“慢综艺”节目。若要为这些节目寻找相通之处,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用“慢”字来定位,“在满荧屏都是明星玩游戏的氛围里,(《朗读者》等)这些节目都是慢下来、静下来,读信、背诗、朗读,用稀缺而有价值的内容来做电视节目”。

  (1)阅读材料一几则新闻的标题,把探究结果写在下面。(不超过15字)(2分)

  

  (2)阅读材料二回答,《朗读者》为代表的综艺节目有哪些特点?(3分)

  

  (3)班级举行“小小朗读者”朗读课文竞赛活动,郑晨同学很想参加,但因为胆小不敢报名。请你以同学的身份跟他说几句话,鼓励他参赛。(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米粽之忆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我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艰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吭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嘛。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草丛。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呜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儿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着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唉,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这些全是60年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作者:雷抒雁。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7.标题“米粽之忆”有什么作用?(4分)

 

8.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4分)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

 

9.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4分)

 

10.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共12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

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

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候写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的肚子里如果不是装有前人的那么多的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到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大多记住了秦观、王勃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广、庾信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作者:梁衡)

1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12.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1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③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B.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人恒然后能改    过:过去。

  D.人则无法家    拂:通“弼”,辅佐。

15.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语段(一)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17.两个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具体分析。(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19.“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几处”和“争”用得好,请选择一词赏析。(2分)

 

四、作文(50分)

20.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遇见你,我的生命变得美丽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火车与铁轨

铁轨:按照我设计的路径,你会到达远方,一个全新的世界。

火车:按照你设计的路径,我会错过路径外的许多美丽。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