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5分)
父亲的树
①1978年,如同冬后的春初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忽然,农民分地了。农民们也就一边站在田头灿烂地笑;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砍掉了。
②田是我的了,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私有财产。于是就都砍,抬到家里去。如果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账册和手里,那至少家里还能留有一棵或几棵树。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③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我家的田头也有一棵比碗粗的箭杨树,笔直地立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地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剩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父亲几次用手和目光去测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妤的材料。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
④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立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而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我家的地就成了别家的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⑤在杨树被划到人家田里后的第三天,父亲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有紧贴地面白着的树桩。A.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亲没说话,只看了一会儿那树桩,就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走去了。
⑥父亲离开人世后,我总是念念不忘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父亲入土为安了,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状粗。山坡地,不似平地的土肥与水足,那棵树竟也能在岁月中坚忍地长。乡村的人多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每年上坟,家人都会把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就这么过了二十几年后,那树原来弓弯的腰身竟然也被天空和生长拉得直起来,和二十多年前我家田头的杨树一样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⑦我家祖坟上有许多树,父亲的那一棵,却是最大最粗的。乡村伦理中的人品与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对坟地和树木以给养的。今年正月间,80岁的三叔下葬时,我忽然看到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B.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来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然无存、光光秃秃了。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路边一年四季竖着的收购木材的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亲坟头的树被人砍去的原委和因果。
⑧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
⑨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⑩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
(作者:阎连科。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8.本文围绕“父亲的树写了哪些事?(2分)
9.从文中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我选 句,该句表达效果分析:
10.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剩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
(2)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11.文中第⑧⑨⑩段均独立成段,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2.文中多处巧用对比,请分别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8.父亲不忍心砍去自家地头的箭杨树,后地归别人所有,箭杨树被人砍去。父亲去世后坟上长了棵弯柳树,经过二十多年的长成后也被人砍去。
9.示例:A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箭杨树被砍后的状态,表现出作者父子的惋惜难过之情。B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行为的蔑视与痛恨。(任选一句即可)
10. (1)表面上写杨树的孤单醒目,实际上赞美了父亲对树的爱惜之情。(2)“旗”在这里指人们内心的生态和谐意识,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
11.①独立成段,加强语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②深化文章主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树的生存现状的无助;③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人们急功近利的精神现状的批判和担忧。
12.①村里人分到田地后积极砍树与父亲对树的爱惜形成对比;②乡村现在的繁华和热闹与乡村原有的“荡荡洁净”的树木形成对比;③现代人对物质的追求与对生态的漠视形成对比。
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