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共16分)
餐桌是最好的课桌
①自从儿子上中学之后,我与儿子见面最多的地方就是餐桌旁。
②早晨六点,儿子必须准时起来,洗漱,吃早饭,然后去上学。这时候,我多半还没有起床。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在各自的食堂吃饭。晚上,儿子总是最后一个回到家。儿子放下书包,径直来到餐桌旁,他总是埋头吃得很快,很饿又很匆忙的样子。吃完饭,儿子一转身,去他自己的房间做作业了,很晚才出来洗漱,然后睡觉。这一天就算结束了。
③即使双休日,我与儿子的见面机会也不多,大部分时间,他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过,唯有这两天,我们一家三口,可以围坐在餐桌旁,共进早餐、午餐和晚餐。这是多么难得的幸福时光。因此,双休日的任何应酬,我都是坚决推辞的。
④餐桌成为我们了解儿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儿子在学校的情况,除了老师告知的,我们基本都是在餐桌上获悉的。在学校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开心的或者不顺心的事,儿子都会告诉我们。这算是我们从小培养他的一个好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是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吃饭时,他兴奋地跟我们讲,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对他特别特别好,长大之后,他定要讨她做老婆。我和妻子都笑岔了气,但我们没有批评他,更没有训斥他,只是告诉他,等你长大了,还这样想的话,我们一定支持你。没过多少天,儿子就忘记了这件事。
⑤上初中的时候,儿子喜欢上班里的一个女生,上课老走神,他很苦恼。这也是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告诉我们的。孩子早恋固然不好,但可怕的其实并不是早恋本身,而是父母压根不知情,而错失帮孩子一把的机会。儿子告诉我们之后,我和妻子认真商量了对策。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告诉儿子:你那个其实算不上早恋,顶多只是暗恋、单相思。儿子的脸被我们说红了。我赶紧又补了一句:“老爸年轻时,也和你一样,有过暗恋”这下惨了,儿子穷追不舍地让我交代老底。我只好老实交代。听着那些久远的故事,儿子笑翻了。我告诉儿子,喜欢女同学是很纯洁的感情,很正常,既没必要担心,也没必要自责,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件贵重的礼物,暂时埋在心底。儿子听从了我们的建议,慢慢渡过了这一关。他和那个女同学成了最好的朋友。
⑥只要是儿子愿意在餐桌旁讲的事,我和妻子都会认真地倾听。让孩子敢讲话,乐于讲话,并把话讲完。有人喜欢用餐时放音乐,而在我们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边吃饭边交谈,是最美妙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儿子上高中之后,我意识到即使儿子与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件简单的事也将慢慢变得奢侈,因为他很快就会离家读大学去了。因而,每一次围坐在餐桌旁的机会,都弥足珍贵。
⑦也有很多时候,儿子不想讲话,只顾埋头吃饭。这时候,我就会和妻子交流一下各自工作中的情况,有时,儿子会突然冒出一句,表明他的观点和态度。不要以为孩子与这件事无关,他就不关心。对这个世界,他开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样的交流,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⑧没错,对一个家庭来说,餐桌远不止是吃饭的地方, 。
(作者:孙道荣。有删改)
8.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与儿子餐桌旁交流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9.第②段详细叙述了儿子一天的生活安排,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0.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1.依据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写几句议论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4分)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共16分)
餐桌是最好的课桌
①自从儿子上中学之后,我与儿子见面最多的地方就是餐桌旁。
②早晨六点,儿子必须准时起来,洗漱,吃早饭,然后去上学。这时候,我多半还没有起床。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在各自的食堂吃饭。晚上,儿子总是最后一个回到家。儿子放下书包,径直来到餐桌旁,他总是埋头吃得很快,很饿又很匆忙的样子。吃完饭,儿子一转身,去他自己的房间做作业了,很晚才出来洗漱,然后睡觉。这一天就算结束了。
③即使双休日,我与儿子的见面机会也不多,大部分时间,他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过,唯有这两天,我们一家三口,可以围坐在餐桌旁,共进早餐、午餐和晚餐。这是多么难得的幸福时光。因此,双休日的任何应酬,我都是坚决推辞的。
④餐桌成为我们了解儿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儿子在学校的情况,除了老师告知的,我们基本都是在餐桌上获悉的。在学校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开心的或者不顺心的事,儿子都会告诉我们。这算是我们从小培养他的一个好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是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吃饭时,他兴奋地跟我们讲,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对他特别特别好,长大之后,他定要讨她做老婆。我和妻子都笑岔了气,但我们没有批评他,更没有训斥他,只是告诉他,等你长大了,还这样想的话,我们一定支持你。没过多少天,儿子就忘记了这件事。
⑤上初中的时候,儿子喜欢上班里的一个女生,上课老走神,他很苦恼。这也是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告诉我们的。孩子早恋固然不好,但可怕的其实并不是早恋本身,而是父母压根不知情,而错失帮孩子一把的机会。儿子告诉我们之后,我和妻子认真商量了对策。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告诉儿子:你那个其实算不上早恋,顶多只是暗恋、单相思。儿子的脸被我们说红了。我赶紧又补了一句:“老爸年轻时,也和你一样,有过暗恋”这下惨了,儿子穷追不舍地让我交代老底。我只好老实交代。听着那些久远的故事,儿子笑翻了。我告诉儿子,喜欢女同学是很纯洁的感情,很正常,既没必要担心,也没必要自责,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件贵重的礼物,暂时埋在心底。儿子听从了我们的建议,慢慢渡过了这一关。他和那个女同学成了最好的朋友。
⑥只要是儿子愿意在餐桌旁讲的事,我和妻子都会认真地倾听。让孩子敢讲话,乐于讲话,并把话讲完。有人喜欢用餐时放音乐,而在我们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边吃饭边交谈,是最美妙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儿子上高中之后,我意识到即使儿子与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件简单的事也将慢慢变得奢侈,因为他很快就会离家读大学去了。因而,每一次围坐在餐桌旁的机会,都弥足珍贵。
⑦也有很多时候,儿子不想讲话,只顾埋头吃饭。这时候,我就会和妻子交流一下各自工作中的情况,有时,儿子会突然冒出一句,表明他的观点和态度。不要以为孩子与这件事无关,他就不关心。对这个世界,他开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样的交流,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⑧没错,对一个家庭来说,餐桌远不止是吃饭的地方, 。
(作者:孙道荣。有删改)
8.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与儿子餐桌旁交流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9.第②段详细叙述了儿子一天的生活安排,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0.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1.依据本文的主题和内容,写几句议论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4分)
8.①上幼儿园时,儿子说长大了要讨班上一个对他特别好的女孩做老婆,“我”和妻子表示将来会支持他。②上初中时,儿子在餐桌旁讲了他喜欢班上女同学的事,“我”和妻子引导儿子解决了“早恋”的问题。(意思对即可。一处2分,共4分)
9.一方面说明儿子每天的生活很忙碌,“我们”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另一方面为下文写“我们”与儿子在餐桌旁的交流做铺垫。(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共4分)
10.①重视家庭。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进餐的时间看作“难得的幸福时光”,坚决推辞双休日的应酬。②教子有方。把餐桌变成了解儿子的重要窗口,允许儿子对父母工作中的情况表明观点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意思对即可。4分)
11.示例:它还是重要的交流平台。餐桌是家里最好的课桌,它可以帮助你教给孩子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言之成理即可。4分)
8 .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明在“知不足”
①88岁高龄的齐白石,欣赏自己年轻时的一幅作品,发现自己画功已大不如前,便每天深夜一笔一笔地练习描红。儿子不解地问:“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到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警醒—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
②这位老人的“猛然警醒”,同样也在提醒我们:人不可被功名蒙住双眼,找不着真正想妥的东西,看不清自己的前进方向;人不能在赞扬声中迷失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丧失应有的进取心。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明就明在“知不足”,强就强在“不知足”,“知不足”而后学,“不知足”而进取。齐白石的这种警醒,为世垂范。
③越是成就辉煌的人,越有“知不足”的清醒。当年,许光达将军三让大将军衔,至今传为佳话。他认为自己没有参加长征,而后的战功也无其他同志显赫,“组织上给自己的荣誉太高了”毛主席评价许光达:“这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④不必否认,傲才骄人者、以宠作威者并不少见。有的人稍有点名气,便自我膨胀起来,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前行动力戛然而止;有的人稍有点成就,便把荣誉与利益挂起钩来,让荣誉上不少铜臭;有的人只是升了个不大的官,便“本事不长脾气长”;有的人只做了点本职工作,就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组织上提拔自己“太晚了”,这辈子“太吃亏了”。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这类人的人生难免会跌入欲望的沟壑。
⑤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知足”才能攀上新高峰。“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何谓大?人民利益谓之大。何谓远?党的事业谓之远。然而,有的国家干部有些功名之后,却不再直道前进,反而开始弯道“邪”进。湖北省黄冈市统战部原部长操尚银与湖南省交通厅原党组书记陈明宪,从全国劳模到阶下囚的蜕变让人唏嘘。这说明,不以人民利益而立业,不以党的事业而建功,功名再盛也终将是竹篮打水。
⑥现实往往会这样:一心向往功名,功名却了无踪影;不计功名,功名却不期而至。从雷锋、郭明义到孔繁森、杨善洲,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计功名者不为功名所累,永葆为民务实的本色,往往能够演绎精彩的人生;而沉醉于功名者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反而让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这正是现实背后潜藏的必然逻辑。
(作者:陈国明。有删改)
1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3.文章开头引用着名画家齐白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14.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5.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 清代官员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曾在县衙照壁上撰联:“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成就都很伟大,有人提出用思格斯的名字来命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断然拒绝了,坚称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明在“知不足”
①88岁高龄的齐白石,欣赏自己年轻时的一幅作品,发现自己画功已大不如前,便每天深夜一笔一笔地练习描红。儿子不解地问:“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到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警醒—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
②这位老人的“猛然警醒”,同样也在提醒我们:人不可被功名蒙住双眼,找不着真正想妥的东西,看不清自己的前进方向;人不能在赞扬声中迷失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丧失应有的进取心。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明就明在“知不足”,强就强在“不知足”,“知不足”而后学,“不知足”而进取。齐白石的这种警醒,为世垂范。
③越是成就辉煌的人,越有“知不足”的清醒。当年,许光达将军三让大将军衔,至今传为佳话。他认为自己没有参加长征,而后的战功也无其他同志显赫,“组织上给自己的荣誉太高了”毛主席评价许光达:“这是一面明镜,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④不必否认,傲才骄人者、以宠作威者并不少见。有的人稍有点名气,便自我膨胀起来,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前行动力戛然而止;有的人稍有点成就,便把荣誉与利益挂起钩来,让荣誉上不少铜臭;有的人只是升了个不大的官,便“本事不长脾气长”;有的人只做了点本职工作,就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组织上提拔自己“太晚了”,这辈子“太吃亏了”。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这类人的人生难免会跌入欲望的沟壑。
⑤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知足”才能攀上新高峰。“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何谓大?人民利益谓之大。何谓远?党的事业谓之远。然而,有的国家干部有些功名之后,却不再直道前进,反而开始弯道“邪”进。湖北省黄冈市统战部原部长操尚银与湖南省交通厅原党组书记陈明宪,从全国劳模到阶下囚的蜕变让人唏嘘。这说明,不以人民利益而立业,不以党的事业而建功,功名再盛也终将是竹篮打水。
⑥现实往往会这样:一心向往功名,功名却了无踪影;不计功名,功名却不期而至。从雷锋、郭明义到孔繁森、杨善洲,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计功名者不为功名所累,永葆为民务实的本色,往往能够演绎精彩的人生;而沉醉于功名者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反而让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这正是现实背后潜藏的必然逻辑。
(作者:陈国明。有删改)
1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3.文章开头引用着名画家齐白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14.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5.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 清代官员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曾在县衙照壁上撰联:“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成就都很伟大,有人提出用思格斯的名字来命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断然拒绝了,坚称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12.人有“知不足”的清醒,才能进取,才能取得辉煌成就。(意思对即可。3分)
13.①通过画家齐白石88岁高龄猛然警醒、深夜描红的具体事例,引起读者关注、思考;②引出本文的论点;③充当论据,从正面论证论点。(一点1分,共3分)
14.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傲才骄人者、以宠作威者的种种表现,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意思对即可。3分)
15.材料二。因为材料二举恩格斯断然拒绝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马克思主义,坚称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的事例论证了第③段中的“越是成就辉煌的人,越有‘知不足的清醒”;而材料一主要讥讽了不作为、混日子的危害。(分析合理即可。3分)
9 .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臭氧
①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三个氧原子,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常温下呈浅蓝色,具有特殊臭味。此外,雷电作用也会产生臭氧。
②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高空。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臭氧层。别看这薄薄的一层“面纱”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却很大。
③大气中臭氧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对阻挡紫外线仍有一定作用。
④由此,臭氧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甲】只有适量的臭氧才会对地球生物形成保护作用,【乙】过量的臭氧会危及人类的健康,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⑤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5~1ppm①水平时,会引起口干。臭氧浓度在1~4ppm水平时,会引起咳嗽,引发肺炎等。对那些患有哮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甚至会导致死亡。其原因很简单,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发生反应。当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时,就会与呼吸道中的细胞、流体和组织很快发生反应,导致组织损仿和肺功能减弱。
⑥那么,这些近地面的臭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它同铅污染、硫化物等一样,也是源于人类的活动。石油产品等矿物燃料是主要的臭氧污染源四。臭氧不是被直接排放的,而是转化形成的。这些矿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氮氧化物等,这些化合物只要在阳光的辐射下及适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且太阳光照也加速这种化学反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地面臭氧污染在欧洲、北美、亚洲的许多城市中成为普遍现象。
⑦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目前,对于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臭氧层,人们已达成共识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于臭氧的负面作用,人们虽然已有认识,但目前除了节能减排外,还没有其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
注:①ppm:百万分比。1ppm=0.001%
11.请结合第①段内容,给“臭氧”下定义。(3分)
12.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3分)
13.结合全文,指出下面句子中的“保护伞”“毒药”具体指什么。(2分)
它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
(1)“保护伞”:
(2)“毒药”:
14.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出现下列现象的原因。(4分)
材料 美国洛杉矶原本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港口城市。随着石油的开发,商业、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汽车猛增。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睛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晴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臭氧
①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三个氧原子,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常温下呈浅蓝色,具有特殊臭味。此外,雷电作用也会产生臭氧。
②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高空。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臭氧层。别看这薄薄的一层“面纱”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却很大。
③大气中臭氧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对阻挡紫外线仍有一定作用。
④由此,臭氧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甲】只有适量的臭氧才会对地球生物形成保护作用,【乙】过量的臭氧会危及人类的健康,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⑤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5~1ppm①水平时,会引起口干。臭氧浓度在1~4ppm水平时,会引起咳嗽,引发肺炎等。对那些患有哮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甚至会导致死亡。其原因很简单,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发生反应。当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时,就会与呼吸道中的细胞、流体和组织很快发生反应,导致组织损仿和肺功能减弱。
⑥那么,这些近地面的臭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它同铅污染、硫化物等一样,也是源于人类的活动。石油产品等矿物燃料是主要的臭氧污染源四。臭氧不是被直接排放的,而是转化形成的。这些矿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氮氧化物等,这些化合物只要在阳光的辐射下及适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且太阳光照也加速这种化学反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地面臭氧污染在欧洲、北美、亚洲的许多城市中成为普遍现象。
⑦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目前,对于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臭氧层,人们已达成共识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于臭氧的负面作用,人们虽然已有认识,但目前除了节能减排外,还没有其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
注:①ppm:百万分比。1ppm=0.001%
11.请结合第①段内容,给“臭氧”下定义。(3分)
12.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3分)
13.结合全文,指出下面句子中的“保护伞”“毒药”具体指什么。(2分)
它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
(1)“保护伞”:
(2)“毒药”:
14.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出现下列现象的原因。(4分)
材料 美国洛杉矶原本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港口城市。随着石油的开发,商业、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汽车猛增。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睛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晴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
11.臭氧是地球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三个氧原子的一种气体。(共3分)
12.示例:①【甲】句与前面的第③段内容直接相关;②乙】句与后面的第⑤段内容直接相关;③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一条1分,共3分)
13.(1)适量的、能吸收(阻挡)紫外线、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的臭氧。(2)近地面浓度超标的对人体有害的臭氧。(每小题1分,共2分)
14.示例:这种浅蓝色的烟雾就是臭氧,因为洛杉矶市汽车增多,而汽车的燃料属于石油产品,石油产品是重要的臭氧污染源。(1分)在阳光的辐射下及适的气象条件下,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等就生成了地面臭氧。(1分)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发生反应,(1分)对人体器官产生刺激,导致眼睛发红、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出现。(1分)(共4分)
10 .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马兰花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莱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夭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威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进咸莱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来到莱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莱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啃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麻婶那是条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千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啃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釆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作者:李德霞。有删改)
1.本文写了马兰花的哪几件事?请按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2.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3分)
4.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妙处。(3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马兰花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莱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夭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威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进咸莱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来到莱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莱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啃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麻婶那是条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千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啃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釆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作者:李德霞。有删改)
1.本文写了马兰花的哪几件事?请按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2.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3分)
4.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妙处。(3分)
1.①马兰花借了六百元钱给麻婶;②马兰花去医院看望病危的麻,在要钱和不要钱的纠结中,她选择了不要;③因为没要这六百元钱,马兰花受了很多委屈;④马兰花接到麻婶女儿的信和汇款,得到回报。(一点1分,共4分)
2.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一处2分,共6分)
3.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一处1分,共3分)
4.①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②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③丰富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一条1分,共3分)
11 .
阅读下文,完成 12-15 题。(共 12 分)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⑧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作者:胡宇齐。有删改)
12.在有关“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取得了哪些成果?(2 分)
1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14.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 分)
15.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3 分)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手指不小心划了一道伤口,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伤口也会自动 愈合。这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在起作用,它能加速凝血,让伤口无药而愈。
阅读下文,完成 12-15 题。(共 12 分)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⑧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作者:胡宇齐。有删改)
12.在有关“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取得了哪些成果?(2 分)
1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14.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 分)
15.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3 分)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手指不小心划了一道伤口,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伤口也会自动 愈合。这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在起作用,它能加速凝血,让伤口无药而愈。
12.①发现了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在成年生物体中也具有活性。②研制出一种微型植入器让它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3.打比方作比较。(2分)把生病的人体比作感染病毒的电脑,把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比作磁盘格式化,把这种特殊基因比作杀毒软件,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基因作用更强大,能在成年生物体中增强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
14.逻辑顺序。第⑤段指出研究成果,第⑥段介绍工作原理和过程,第⑦段展望应用前景。(意思对即可。“说明顺序”1分,“简要分析”2分。共3分)
15.“可以”示例:放在第①段中合适,因为这个例子说明的是人体本身具有自愈能力,与第①段开头提到的依靠遗传而获得的自愈能力是一致的。(意思对即可。一句1分,共3分)
“不可以”示例:因为本文主要说明的是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病变的器官自愈的问题,(2分)而这则材料所讲的是人体自身靠遗传就具有的自愈能力。(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2 .
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共 16 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 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 分)
(1)①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 ,波澜又起。
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 分)
1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 分)
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共 16 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 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 分)
(1)①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 ,波澜又起。
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 分)
1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 分)
8.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一处2分,共4分)
9.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共4分)
10.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合理即可。4分。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1.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写出任意两个方面分析合理即可。一个方面2分,共4分。若有其他理解,分析符合文意也可酌情给分)